Header Ads

header ad

免疫標靶療法




免疫標靶療法

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治療大突破


魏 正 宗 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自體免疫疾病,是風濕病的一種,包括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乾燥症、硬皮症等。過去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的治療藥物為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等。這些藥物,最為人詬病的是常有許多副作用,需要在免疫風濕科醫師密切監控下謹慎使用。
另人興奮的是,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工程的進步,近幾年來,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特有的免疫訊息或分子,科學家設計出的各種生物製劑(biologics)相繼問市,這些新藥,可以有如定向導彈般精確地描準異常的免疫分子,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 ,這就是免疫標靶療法。
免疫標靶療法已經上市的以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anti-TNF)最為成功,另外,抗B細胞療法、T細胞活化阻斷療法目前也都已上市或第三期臨床試驗中,對紅斑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癬,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都有相當大的突破。


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
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Anti-TNF),目前台灣已有Etanercept (Enbrel, 恩博) 及Adalimumab(Humira, 復邁)兩種藥物。恩博(Enbrel)是一種由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組織衍生而來的人工生物合成分子,需皮下注射,每周兩次。復邁(Humira)是一種腫瘤壞死因子的單株抗體,皮下注射,每兩周一次。對類風溼性關節炎, 僵直性脊椎炎、乾癬非常有效, 80%的病患可以在兩週左右有明顯的進步。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成功治療葡萄膜炎,血管炎,史底耳氏病, 發炎性大腸疾病、皮肌炎的報告。
抗腫瘤壞死因子療法也有些許副作用,但比起傳統的免疫抑制劑輕多了。最需要注意是可能造成感染及肺結核。整體而言,肺結核的發生率大約是每100,000的病人當中24個,相當於正常人的3倍左右。因此目前建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療法之前的病人,必須接受例行的胸部X光,需要臨床醫師使用之前的謹慎評估。
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目前最最大的限制是價格昂貴,平均每個病人每年的花費大約是40萬台幣,目前健保只有條件幾付於嚴重頑固型之類風溼性關節炎,需事先報健保局審查。但是有研究顯示,如果用長遠的角度,來看病人治療之後所獲得的生活及經濟上的助益,事實上是比傳統的抗風濕病藥物更有經濟效益的。

抗B細胞療法
Rituximab(商品名Mabthera,莫需瘤),是一種抗CD20單株抗体,它能與B淋巴細胞上CD2O抗原結合後引起免疫反應,促使B細胞的溶解。用來治療抗B細胞療法過多之骨髓瘤及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效果於靜脈注射後二至三個月出現,此時B-細胞的數量會降到谷底,然而病患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M、補體濃度並未明顯下降,因此臨床上病患並未出現容易得到感染之情形。通常療效可以持續9到12個月。
Rituximab之副作用主要包括發燒及寒顫,大部份發生在第一次注射前2個小時內。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會隨著後續注射而減少。少數病人會發生血球數目異常現象,通常很輕微而且可以改善。為避免發生過敏反應的發生,可於每次治療前30-60分鐘給予抗組織胺藥物或類固醇。

細胞粘著分子

結論
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包括infliximab(Remicade)及etanercept(Enbrel)兩種藥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葡萄膜炎、發炎性大腸疾病,都有非常顯著且快速的效果。雖然藥價昂貴,這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有潛力的的藥物。許多的同類型的藥物,將在未來數年相繼上市。可以想見的是,這些新的藥物將改變未來治療風濕病的策略,堪稱風濕病的治療大突破!
(作者亦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