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header ad

中醫對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認識

中醫對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認識:

現代醫學所謂痛風,是指因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尿酸過高,過多的尿酸鹽結晶在身體各處沉積,臨床主要症狀為急性關節炎發作,如果持續高尿酸血症不治療,則會有過多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身體各處,如結晶沉積在泌尿系統則會引起尿路結石、更甚者則會造成腎機能障礙,如沉積在心腦血管則有可能引起腦中風、冠心病等併發症。
因此痛風以急慢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時,應屬於中醫學庳証、白虎歷節風、痛風的範圍;而以尿路結石、腎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時,應屬於中醫學石淋、水腫、腰痛的範圍;如為心腦血管之併發症為主要表現時,應屬於中醫學心庳、眩暈的範圍。
《雜病源流犀燭》曾有描述:“白虎歷節風痛,庳之一証也,以其痛如虎咬,故曰白虎歷節。其源皆由風寒濕入於經絡,致氣血凝滯,津液羈留,榮衛之氣阻礙難行,正邪交戰,故作痛不止也”。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病治五》論及該病的臨床表現:“諸肢節疼痛,身體魁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外台秘要》謂︰“熱毒瓦斯從臟腑中出,攻於手足,則赤熱腫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攻於手足也”。
梁代《名醫別錄》中記載獨活功效時,亦有提到:“主治諸賊風,歷節痛風無久新者”。
在中醫學中很早便有“痛風”這一病名,但與現代醫學所指因血尿酸過高而導致的痛風,並非完全相同的概念。


在中醫文獻中痛風一詞最早出現在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其中在記載獨活功效時,亦有提到:“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此“痛風”是指全身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當屬於痹證中的行痹。之後到朱丹溪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對痛風進行了專門闡述。在後人整理的朱氏著作中,共有三部書提到了痛風。
1《格致餘論》之痛風
《格致餘論•痛風論》:“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
2《丹溪心法》之痛風
《丹溪心法•痛風附肢節痛》:“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曆節風證。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
《丹溪心法》認為“痛風”與“歷節”在診斷上“痛風”是痛有定處, “歷節”則是痛無定處,而且治療上“痛風”採用小續命湯加減、二陳湯加減、活血藥等, “歷節”則用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而陶弘景等醫家認為“痛風”即“白虎歷節”,在此之前“痛風”一直包括於“歷節”之中。另外在辨證上分四型:痰濕、風熱、風濕、血虛,用藥不再以四物湯為基礎方。
3《丹溪摘玄》之痛風
《丹溪摘玄•痛風門》:“丹溪云:痛風者,乃風、寒、濕氣惟至合而為痹。痹者,痛也。風多為行痹痛,則行走無定,無常處。寒多為痛痹,則四肢攣,骨重。濕多為著痹,其痛留住不去,四肢麻木拘攣,浮腫。多由體虛之人腠理空疏,為風、寒、濕三氣襲入經絡,入於筋脈、肌肉、皮骨而為五痹也。與白虎曆節風通審也。……皆因風寒濕三氣乘虛襲於腠理,……治之各從所由而治。”
其後,明代孫一奎、張介賓,清初喻嘉言等皆宗其說。
而高尿酸血症則為現代理化檢查發現,中醫無與之相應的病証名。

痛風及高尿酸血症中醫病因病機:

不論是痛風或是高尿酸血症,其病因病機大致都可歸納為︰或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過食高梁厚味、肥甘之品,或內傷七情、勞倦太過,或中老年人臟氣漸虛、代謝失常等,導致脾腎功能失調,水榖不能歸於正化,濕、濁、痰、瘀滯留血中,使得病理產物無法正常排出,堆積體內,使得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關節、筋骨、肌肉疼痛、腫脹、紅熱、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而生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等病症是病之標,普林代謝障礙失常才是病之本,尿酸濁毒是病變的病理產物,並由此產生痛風性關節炎等病症。
辨証有虛實二端,實者多為濕熱瘀濁內蘊,虛者為脾腎兩虧或肝腎不足,而臨床多見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

痛風及高尿酸血症中醫治療: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常用方劑:


一間隙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
對於高尿酸血症治療辨証分類大致可分為脾虛濕盛、溼熱瘀阻、脾腎不足等三型。

(1.)脾虛濕盛型:其常用方有防己黃耆湯、升陽益胃湯、五苓散加味、芍藥甘草湯、五苓散合八正散加減等。

(2.)溼熱瘀阻型:其常用方有八正散加減、加味四妙散、當歸拈痛湯(有實驗研究認為不具有治療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其餘方多為由土茯苓、 萆薢、薏苡仁、澤瀉、車前子、山慈姑等利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所組成。

(3.)脾腎不足型:常用方多為由益腎養陰的六味地黃丸,辨證加上補氣藥黃耆,健脾藥茯苓等,再加上土茯苓、 萆薢、薏苡仁、澤瀉、車前子等利濕、清熱、解毒藥所組成。

二 急性期:(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
痛風性關節炎辨證治療可分為寒濕痹阻、濕熱痹阻、痰瘀痹阻、久痹正虛四型

(1.)寒濕痹阻型:其常用方有烏頭薏苡仁湯、獨活寄生湯加減。

(2.)濕熱痹阻型:其常用方有白虎桂枝湯加減、三妙散、四妙散加減,濕較重者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有實驗研究認為不具有治療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其餘多為由黃芩、黃柏、滑石、土茯苓、 萆薢、薏苡仁、澤瀉、車前子等利濕、清熱、解毒、止痛藥所組成。

(3.)痰瘀痹阻型:其常用方有加味四妙散、桃紅四物湯等活血化瘀止痛藥物並重用蟲類藥物,如蜈蚣、僵蠶、全蝎等

(4.)久痹正虛型:其常用方有常用方多為由益腎養陰的六味地黃丸,辨證加上黃耆、茯苓、杜仲、牛膝等,再加上土茯苓、 萆薢、薏苡仁、澤瀉、車前子等利濕、清熱、解毒藥所組成。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辨病用藥:
中藥治療痛風及高尿酸血症常用之用藥則可大致分為二種:降低血尿酸(抑制合成)類與增加尿酸排泄類二種。

(1.)降低血尿酸(抑制合成)類:有芫花、大黃、澤蘭、桃仁、當歸、地龍、豨薟草、毛冬青、威靈仙、秦艽、牛膝、玄參中苯丙素苷Acteoside 、白艾提取液、金錢草等。

(2.)增加尿酸排瀉類:有秦皮、車前草、土茯苓、蒼朮、大黃、生薏苡仁、澤瀉、車前子、茯苓、地龍、玉米須、丹參、黃柏、牛膝、金錢草、萆薢、黃芪、茯苓。而其中大黃、地龍、牛膝、金錢草、威靈仙等幾種中藥則被認為應同時具有降低血尿酸與增加尿酸排泄兩種作用。


針刺:
針刺取穴原則主要是:化濕降濁、祛痰通絡、全身調節。常用足三里、陽陵泉、膝眼、陰陵泉、脾俞、三陰交、大椎、商丘、太白、大都、太沖、行間、隱白等穴位。配和局部治療取穴:第一蹠趾關節部位腫痛用太白、太沖;蹠跗關節部位腫痛用商丘、沖陽、內庭;踝關節部位腫痛用丘墟、太溪、商丘;膝關節部位腫痛用雙膝眼、鶴頂。
也有經驗穴如日本針灸名家澤田健先生的觀點,認為痛風系小腸有熱所致,故選用足太陽膀胱經、小腸之背腧穴的小腸俞,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
也有經驗認為髓會懸鐘穴對膝腿痛、腳氣等下肢病症具有獨特治療作用。
另外有經驗表示:利用五輸穴“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榮,病時間實甚者取之輸”之旨,按虛則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之法,取主穴:行間(瀉) 、商丘(瀉) 、複溜(補) );配穴:太溪、三陰交、腎俞、足三里,用補法。也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刺血:
刺血的部位:多選擇病變部位瘀腫疼痛處或其周圍的腧穴。如腫脹的囊部、關節局部高度腫脹、充盈、青紫、怒張的絡脈上、病變附近相關腧穴如行間、太沖、太白、陷谷、阿是穴或是四縫、八風、八邪等。另有研究表示:適當、中等量的放血量(平均約20ml左右)對於止痛及降低血尿酸療效較好。


外用藥:
常用的外用藥包括:野菊花、蚤休、生梔子、生大黃、黃芩、薑黃、乳香、沒藥、虎杖、紅花、黃柏、薑黃、芒硝、澤蘭、荊芥、蒼朮、苦參、桃仁、秦皮、萆薢、川芎、赤芍、桂枝、甘草, ,川烏、威靈仙、艾葉、木瓜、牛膝、天南星、冰片等。多屬於清熱解毒、化濕祛痰、袪瘀通絡之藥物。

1.膏藥敷貼:
金黃膏
岐黃膏藥物由:芙蓉花葉、野菊花、蚤休、生梔子、生大黃、黃芩、薑黃、芝麻油等組成
黃柏、大黃、薑黃、芒硝、澤蘭、荊芥、蒼朮各等份研細末水蜜調敷患處,
痛風貼,由黃柏,大黃,苦參,桃仁等12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除濕祛痰,消腫止痛功能。
複方螞蟻膏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方選:螞蟻、秦皮、萆薢、虎杖、六軸子、川芎、赤芍、桂枝、甘草,
痛風合劑由秦皮、大黃、黃柏、蒼朮、牛膝、乳香、沒藥、丹皮等組成。
水晶膏成分:生大黃粉、生黃柏粉各等分,研細芒硝占大黃、黃柏粉之2/ 3 ,乳香、沒藥粉適量,薄荷冰、冰片、凡士林調勻。

2.中藥薰蒸:

( 1)濕熱為主者:關節卒然紅腫熱痛,口渴,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沉澀,藥用蒼術30g,薏苡仁30g,紅花20g, 川烏15g,威靈仙15g,艾葉20g,木瓜20g,牛膝20g,茯苓20g。取上藥使用薰蒸機薰蒸患部,每日2次,療程一周。
( 2)痰濁為主者:關節腫脹,酸麻疼痛,舌胖,苔膩,脈緩或滑:藥用蒼術20g,生半夏20g,制南星20g,艾葉20g,紅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黃30g,海桐皮30g,蔥須3根。薰蒸方法及療程同濕熱為主者[ 12 ]。

3.中藥浸泡:生大黃、乳香、沒藥、虎杖、紅花,水煎局部薰洗浸泡。

4.噴劑:“腫痛消”噴劑:藥用乳香10g、沒藥10g、細辛10g、白芷5g、生山梔10g、紅花10g、生川烏10g、天南星10g、生大黃10g、冰片5g。以75%的乙醇溶液500ml浸泡一周後,所得溶液分裝於50ml裝指壓式小瓶內) 。噴塗在腫痛關節或腫脹部位完好皮膚上。

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簡易食療法:
濕熱痺阻型: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宜清熱通络、袪風除濕。

百合薏仁湯:鮮百合30g、薏苡仁30g、乾蘆根10g,蘆根洗淨煎汁之水,先煎薏仁至八分熟再加入百合瓣繼續小火加熱至熟爛,得煎湯500ml分二次食用。

土茯苓粥:土茯苓30g粳米100g 粳米洗淨加水煮粥,加入輾成粉之土茯苓混勻煮沸後食用。

山楂荷葉飲:山楂3錢、荷葉3錢、木耳3錢,水煎代茶飲用每天一劑。

薏苡仁湯:薏苡仁2兩、萆瀉3錢、土茯苓3錢,水煎代茶飲用每天一劑。


寒濕痺阻型:關節腫痛劇烈,活動不利,遇寒加重,得溫則減,形寒肢冷,晝輕夜重。宜溫經散寒、袪風除濕。

白芥蓮子山藥糕:白芥子粉5g、蓮子粉100g、鮮山藥200g、陳皮絲5g、紅棗肉200g 鮮山藥去皮切片與棗肉搗碎,再與蓮子粉白芥子粉陳皮絲與適量水調勻蒸糕食用,每次50~100g

芝麻桂膝糊:桂枝20g懷牛膝20g黑芝麻120g麵粉500g 桂枝、懷牛膝研成細粉,黑芝麻搗碎,與麵粉混合均勻蒸熟後再放入鍋中以文火炒黃,裝瓶,每日三次每次20g,以溫水沖成糊食用。


以上提供之各種痛風及高尿酸血症之治療。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請尋找專業中醫師調配適合個人之治療方案為佳。

痛風及高尿酸血症其病之標雖為關節之疼痛,但其病之本則是在高尿酸血症,而長期持續高尿酸血症不治療,則會有過多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身體各處,長此以往引起尿路結石、腎機能障礙、心腦血管病變等嚴重之併發症。因此應按照醫師指示,持續的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尿酸,避免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