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header ad

針劑失效?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的換藥時機!

針劑失效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的換藥時機❗️

🍎 蘋果日報專訪                            出版時間:2019/04/24

【特別企劃】

諮詢專家:魏正宗 醫師 
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
專長:致力於僵直性脊椎炎、 乾癬、 類風濕、 紅斑狼瘡、 痛風、過敏等免疫疾病的衛教與研究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魏正宗醫師

🔎 60歲的張女士,在事業上是女強人,在面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時則是格外深思熟慮,即使傳統藥物治療已經愈來愈控制不住疼痛,還是害怕改用生物製劑,擔心「一打針就停不了」、「會有抗藥性」、「停藥後症狀反彈更嚴重」,直到醫師反覆溝通,眼看發炎指數飆高,才決定改用生物製劑。

🤓 幸運的是,雖然已發病接近3年,但針劑治療效果不錯,持續治療一年多,張女士打針打到怕,加上工作經常需要出差,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改用小分子口服藥。隨著病情控制理想,傳統藥物也大幅減量,一掃張女士之前擔心的用藥問題。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魏正宗說,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抗拒治療,原因多和張女士一樣,因此最重要的是幫助病人對藥物有正確認知。

📝 自2000年開始,類風濕性關節炎進入標靶治療階段,有別於傳統免疫調節劑的『通殺』,是更具專一性的生物製劑;2012年後更邁向小分子標靶藥物時代,除了口服更方便,也和生物製劑一樣有效,而且幾乎沒有抗藥性問題。」

👨‍⚕️ 魏正宗表示,生物製劑有近3成會產生中和性抗體,研究顯示最快3∼6個月出現抗藥性,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已將中和性抗體產生的機率降到5%,而小分子口服藥不會產生中和性抗體。 

👨‍🔬 「當出現抗藥性導致療效不佳或是有副作用,就該考慮換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是台灣參與免疫風濕科跨國新藥試驗重鎮,18年來執行近百件、其中10件收案量全球第一,近年來又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藥發展最蓬勃,主持多項新藥試驗的魏正宗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案就有20多件,未來藥物的選擇會更多也更好,他鼓勵病友多注意新藥資訊,主動和醫師討論,積極爭取達標治療。 



❗️ 類風濕性關節炎要「達標」並不容易,真正能減藥、停藥的病友不多,對於健保署放寬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持續緩解(DAS 28 < 2.6 維持至少半年)才開始減量,魏正宗認為健保署接受達標治療觀念是病友褔音,他更呼龥:愈早治療、積極用藥,愈有機會。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