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header ad

生物製劑中和性抗體之台灣經驗




2013年哈爾濱常青藤醫學研討會心得~ 
生物製劑中和性抗體之台灣經驗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魏正宗 

        2013年1月10~13日,我應邀到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參加常青藤醫學研討會。這個研討會是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張志毅教授所發起,主要是以黑龍江省風濕科醫師為主的醫學研討會。

        我在會中講演的題目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產生中和性抗體之台灣經驗。所謂中和性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指的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外來的藥物所產生的抗藥物抗體。目前治療風濕病、包含僵直性脊椎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主要的治療藥物生物製劑(biologics),其實是由基因工程的方式所製成的人造蛋白質,這些人造蛋白質打入人體內,可能會誘發人體產生對抗這些藥物的抗體來中和藥物,這是一種人體的自然防衛機轉。

        過去幾年荷蘭及西班牙的研究學者開始注意到,生物製劑使用之後的中和性抗體可能會使生物製劑療效降低或是產生副作用,因此這是一個新興的課題。臨床上常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或是其他的蛋白質藥物,往往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療效越來越差,這時就應該考慮是否有抗藥性產生,而所謂抗藥性其實主要的機轉就是中和性抗體。

        台灣的中山醫學大學是國內第一個做此項研究課題的單位,我在大會中報告過去幾年我們使用生物製劑在僵直脊椎炎病患的經驗,我們建立了一個生物製劑資料庫,對於施打生物劑的病人,都有登錄管理計畫,並且定留下病人的臨床資料及血清檢體。因此將這些檢體解凍之後,送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Sanquin研究單位,執行抗藥物抗體的檢測及藥物濃度的測定。結果發現:施打adalimumab (humira) 兩年,約有70%的病人產生中和性抗體(>12 au);而當中的40%左右是屬於高效價(>100 au)的抗體,足以降低藥物的有效濃度。同時我們也發現抗藥抗體可以早在施打之後八週出現,隨著時間越來越多。這個研究數據,遠高於歐美國家平均約2~3成的發生機率,目前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是跟種族的差異,特別是基因遺傳有關。目前本院正進一歩的研究,希望能找出預測中和性抗體的因子及減少中和性抗體的方法。

        這項發現影響學界的是,當病人使用生物製劑之後發現療效變差,應該考慮檢測中和性抗體及藥物濃度,若已產生中和性抗體,應考慮改藥;若無中和性抗體而藥物濃度不足以至療效不佳,此時應增加藥劑量;若中和性抗體陽性但臨床療效還不錯,此時應密切追蹤病人,有可能隨著施打時間越來越久抗體濃度越來越高終至必須換藥。目前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如何檢測,在台灣目前並無這樣子的檢驗單位,有賴學術界或產業界發展出更可近性高的方法。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